欢迎访问安徽省殡葬协会网站! 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
协会要闻: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清明专栏 > 清明快报
通联方式
清明快报
公墓应成为传承清明文化的凝聚地
发布时间:2013-02-26 08:28:42   作者:陈军   浏览:1742

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,是我国传统的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

    清明节不仅是亲人团聚,共同祭祀祖先的日子,亦是承传殡葬文化、殡葬习俗、人文文化的重要时段。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,现代公墓的出现及发展,将过去传统分散式、无序式的安葬、祭祀,逐步推向向公共墓地、有序安葬、集中祭祀的方向发展。由于公墓是安葬、保留骨灰集中的地方,毫无疑问现代公墓不仅是人们祭祀、怀念先人的理想场所,亦是承传传统殡葬文化、人文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凝聚地,必将会带动清明文化的发展及延续。

    我们常说:昨天是今天的历史。从承传传统历史文化、纪念人类历史文化和殡葬文化的角度来说,并非叱咤风云的“风流人物”和英雄人物等历史名人和现代名人才值得纪念与敬仰,我们普通民众亦可成为被后人纪念与敬仰的对象。怎样成为后人敬仰与纪念的对象呢?怎样承传与发展清明文化?在公墓里建立“清明文化博物馆”或“人生纪念博物馆”不失为一个好办法!

    公墓是安葬、保留骨灰的的地方,亦是一个进行人文纪念、人文追思、承传清明文化、集中式的理想场所。由于某些因素或某些条件的限制,过去人们祭祀的文化总是个体式和分散式的,承传殡葬历史文化的形式及内容是非常狭窄与单调的,其发展的进度也是缓慢的,因此,祭祀中充满着陈规旧俗等封建迷信的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,在“慎终追远”理念的引导下,怀念先人、留住先人生平及历史的“清明文化”意识,承传传统殡葬文化、整合清明文化,使清明文化形式上更加多样化、内容上更加多元化,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与信奉。人们愿意在这一“旗帜”下,让传统殡葬文化和清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,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与心愿,更为后人树立一种仿效的形式与表达内容。

    怎样使公墓发展成为清明文化和纪念人文文化的凝聚地?怎样在公墓里建立“清明文化博物馆”或“人生纪念博物馆”呢?这里笔者就从丰富清明文化内容、建立“人生纪念博物馆”这一角度,来阐释自己的观点:

    一、建立“墓地博物馆”。

    建立墓地博物馆首先要使墓穴建设突出个性化和人文纪念的特异性,区别于千篇一律的格局。这种特异性的表现在于墓型的设计、特意的表达、蕴含的寓意以及墓碑、生平简介的设计制作,一个墓穴程现出一个特色,使人的这一生的经历都浓缩在这里,并在这里得到彰显,给后人留下一个永不磨灭的纪念地和寄托哀思的地方,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博物馆和一种墓区文化,亦给以后的世人留下一个可供瞻仰、旅游、接受人生教育的基地。

    二、建立“人生纪念博物馆”,即生平陈列馆。

    公墓方建设或提供房屋空间,为丧事群众提供格位,把先人的照片、生平介绍、喜爱的实物、影视资料等陈列于中,为丧事亲属祭祀、瞻仰、纪念,即可成为一种殡葬文化,亦可为其他群众游览、参观,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过去的文化、故事与历史。

    三、建立“储藏式博物馆”。

    这是一种永久性储藏式的纪念方式,即:将先人的影视图片资料、生平介绍、生前喜爱的实物以及生前获得的荣誉实物等,以保险柜的形式储藏在公墓特定的房屋中。祭祀或重要节日时请出,纪念完毕后仍敬送原处。这种“储藏式博物馆”,实际上等同于家庭式、个人个体式的小型博物馆,亦可成为组成现代殡葬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或部分。

    四、建立“壁式博物馆”,即大型墓碑壁式的博物馆。

    这种方式除雕刻或镶嵌一块或多块陶瓷照片外,主要是把先人生平简介或生平事迹介绍、一生的闪光点、重大事迹、重大成果以及获得的成就、荣誉等,刻制于规划建设集中式的碑墙上,供丧事亲属及后人瞻仰纪念,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特色的殡葬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,亦可为公众旅游、参观,并在浏览之中,受到人生教育,达到珍爱生命、热爱生活的教育目的。

    在公墓服务单位中建立“人生纪念博物馆”,不仅是为了承传传统的殡葬文化和丰富清明文化,而且是通过这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和建立丰富现代殡葬文化内容,从人性化、亲情化的角度出发,为丧事群众提供一种更加贴切、更能表达哀思意愿、并有实物依托支撑的纪念方式。这种纪念情感的方式一旦成为常态,便可成为一种新型的殡葬文化永久地延续下去。在这里,传统的、优良的殡葬文化、殡葬习俗等丰富的内容及内涵得以发扬、承传,现代殡葬新型文化、新的丧葬内容、习俗等新的殡葬文化,又得以科学、文明、健康地发展及延续下去。笔者坚信:这种清明文化及人文纪念的方式,必定会成为今后殡葬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发展走向。

便民服务
合作单位
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6号
电话:0551-65606064 传真:0551-65606064 邮编:230041 QQ:1309420308 微信:13365510076 邮箱:ahbzxh@163.com(投稿)

备案号:皖ICP备1901559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