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年清明节。
清明,原本是个近人情、亲自然的节日。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”。据专家考证,清明文化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,其核心内容是祭奠、缅怀、感恩、追思,踏青、折柳、沐浴、吟咏……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、对自然万物的珍视呵护。
然而,多年来我们沿袭的许多清明祭扫方式,常常并不“清明”——式样繁多、制作精美的纸洋房、纸轿车等,大量的爆竹、香烛等,这些价格不菲的祭品,都在清明节这一天被付之一炬。早在2011年,就有统计表明,一个清明节,全国要烧掉20亿元!而且,清明节期间历来是我国消防事故高发时段,尤其是山林火灾,竟有八成因上坟烧纸所致。这些变了“味”的祭扫方式,显然背离了“清清明明”过清明的宗旨。
缅怀的意义在于从先人那里获取精神力量,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。在全社会崇尚低碳生活的当下,让“绿色”清明成为风尚,理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。
让“绿色”清明成为风尚,要积极推广健康文明的祭扫方式。我们要从节约资源、净化环境、保障安全、有利身心出发,还清明节“低碳”的本意。如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祭拜既文明环保又方便节俭。在虚拟的网络空间,“点”一炷香,“献”一束鲜花,“留”一段文字,追思之情同样淋漓尽致。植树、献花、认养绿地,也渐成为祭扫的重要形式。在墓地旁栽上几棵树、播撒一些草籽、放置几束鲜花,既美化坟茔又寄托哀思,实为一举多得的好事善举。
让“绿色”清明成为风尚,要大力推行“厚养薄祭”的文明理念。“祭而丰不如养之厚”,长辈健在时要好好赡养,不然,长辈逝去后“子欲养而亲不在”,悔之晚矣!逝后攀比不如生前关怀。讲排场,粗俗愚昧,失去了祭奠本意,迷信烧纸又有何用?
让“绿色”清明成为风尚,需要政府的倡导,全社会的努力。近日,马鞍山市各有关部门都已积极展开宣传教育活动,并进行周密部署,引导人们破除陈规陋习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树立科学文明理念。皖江晚报、皖江在线等媒体,投入人力物力,为市民提供了文明祭扫的平台。众多党员干部、志愿者也积极行动,决意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做“告别陋习,文明祭扫”的先行者、带头人……这些让清明更加“文明健康、内涵丰富、节俭环保、安全有序”的努力,值得推广。
清明时节,让我们共同行动,摒弃陋俗,告别不文明祭扫方式,用文明行为扮靓文明的城市,用文明的素质推进城市的发展进步。